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我校师生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熊启华

发布时间:2025-04-24 来源:公共课部 阅读次数: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民族期望,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与敌鏖战两年零九个月,最终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最可爱的人”的荣光,也铸就了彪炳史册的抗美援朝精神。

岁月荏苒,如今那些英雄的战士大多已步入耄耋之年,许多人也已长眠于大地之下。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的不朽记忆。铭记,是最好的致敬。

我校普通话测试站持续开展“党建引领·读懂中国”活动,走访慰问抗美援朝老兵,感悟红色精神,传承革命薪火。4月18日上午,在指导老师马小斐、胡德骏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联兴村,拜访抗美援朝老兵熊启华,聆听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岁月之歌。

从初识到深知,以赤诚探往昔

走访当天,团队的十位成员抵达熊启华老人的家中。宁静的村庄中,一声嘹亮的号角声划破山野,那是老人以独特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

熊启华老人精神矍铄,虽需轮椅代步,仍显得神采奕奕。看到年轻的面孔,他拍手笑道:“来了这么多小朋友啊!”这是他久违的热闹与欢喜。儿孙热情接待我们,言语间满是对老人的敬重,也流露出对这次拜访的感激。

从部队到战役,以苦难铸力量

尽管记忆已有些模糊,熊启华老人仍努力为我们讲述他曾经的战斗岁月。

“我是一名抗美援朝的吹号兵,那时敌人来了,战友们一个个冲上前线,哪怕牺牲也不退缩。我负责吹响冲锋号,但我不怕,因为我们有信念、有胆量。”

老人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衣食不足、装备简陋,年轻的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他说:“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一起扛过风雪,也一起冲过火线。后来学会了新式武器,我们不负众望,帮助朝鲜人民赢得了胜利。”那时的他并无太多文化,“吃过没文化的苦,才知道学习的重要。”他勉励大家,“每个人都要坚持学习,有了知识,才能有力量面对困难。”

讲到动情处,熊启华老人望向远山,轻轻哼唱起那首熟悉的旋律——《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声音沙哑却坚定,一字一句中饱含着那段岁月的重量。同学们也纷纷跟唱,村庄中回荡起跨越时空的合唱,仿佛历史的回声又一次被唤醒。那一刻,不仅仅是歌声,更像是庄重的传承仪式,是对和平的礼赞,对英雄的致敬。

从硝烟到荣光,以信仰引前路

当被问到为何当年毫不犹豫参战,熊启华老人回答得坚定而朴素,“祖国是我们扎根的热土,是子孙成长的家乡。”

七十多年前,他和无数青年战士一样,用棉衣抵挡零下四十度的严寒,用步枪对抗敌人坦克,以生命守护国家尊严。采访中,老人提笔写下四个大字:“和平万岁”。那力透纸背的字迹,是对战争最深刻的诅咒,也是对和平最真诚的祈愿。

今天,在志愿军勋章的熠熠光辉下,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五星红旗的迎风飘扬中,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图景。英雄的热血浇灌出和平之花,忠魂的守望铸成民族脊梁。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正是因为他们曾负重前行。

以青春回应召唤,以行动接续荣光

这次回访,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慰问,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临别时,熊启华老人的孙女感慨地说:“谢谢你们还记得像我公公一样的老兵,愿意记录他们的故事,也愿意传承他们的精神。”

老人再次吹响铜号,那苍劲悠远的号声穿越山林,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又仿佛是一种庄严的嘱托:请记住,和平来之不易;请铭记,英雄从未远去。

熊启华老人用一生吹响的,不只是冲锋的信号,更是精神的接力。它穿透风雪、震荡山河,终将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永不消音。








(审核:向昌斌 刘湘蓉  编辑:石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