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湖南日报》专版报道《水乳交融描绘新画卷——看湘西职院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
||||||||||||||||||
■ 余蓉 彭继林 滕茜 近日,湘西吉首街头路灯杆的广告牌换了新面孔,全省旅游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将于本月28日起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四天的比赛。职业教育成了这些日子吉首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而提起比赛的举办地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湘西人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这是一所日新月异的职业院校”,赞扬之声不绝于耳。 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它是如何实现从籍籍无名到崛起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进了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别致的校门,人文氛围浓郁的中心广场,一幢幢现代巍峨又颇具湘西吊脚楼特色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一条迤逦在校园里的明亮的河流,校园到处都是绿色的植被,让我们有种仿佛置身湘西某个景点的错觉。而正在如火如荼施工的体育文化会展中心建设项目,让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湘西职院迸发出的勃勃生机。 她见证了湘西民族职院从裂变到蝶化的进程,也见证了湘西自治州技工教育与中高职教育创新融合发展的过程。 视野放开,无破不立,助推了办学条件的优质化 如果把职业教育比作是一片蓝海,那么湘西职院就是一艘正在高速航行的大船,而书记吴正有和院长李光寒无疑是很优秀的正副船长,因为他们带领的领导班子是一个眼光超前、视野开阔、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领导班子,正是这个领导班子把湘西职院带入了一条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2004年湘西职院成立之初,是由原州农校和州商校两个学校合并组建,校区分开造成教学资源重复浪费,校园破旧狭小导致发展严重受限,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都严重滞后。特别是到了每年一度的招生之际,有不少学生和家长来到校园参观后,都发出了“你们是不是正规高校”的疑问,职院的发展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陷入了困局。 “只有建设一个全新的校园,才能让职院走出困境。”湘西职院的领导班子经过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统一了思想,确定了学院初期的发展目标。然而,在一个老少边穷的贫困地区,要重新建设一所高校,首先资金问题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钱从哪里来?单纯寄希望于政府支持,这显然不现实。院党委书记吴正有先后去多个兄弟院校考察、取经,一个“多元筹资”的思路浮现出来,他东奔西走,长袖善舞,先用老校区土地置换获得近1亿元的资金,再利用后勤服务社会化获得社会资金3000万元,然后向州政府争取投资3000万元,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所需的资金就这样筹措到位。 湘西职院就这样从青山绿水中拔地而起。 2008年,在征得省人社厅支持的情况下,湘西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推行了技工教育与中高职教育集群化布局;按照一个窝子、两套班子、两个层次、两种模式的办学格局,依托高职托管、资源共享这一纽带,采用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经费共筹的办法,推进了技工(中职)高职教育集团化运行,实现了集约化建设。2009年,湘西自治州技工学校搬进了湘西职院,成为了“校中校”。 时至今日,学院占地1400多亩,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560亩,基本实现了功能布局合理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环境生态化。其中,省人社厅、湘西州人社局筹资近6000余万元,为湘西自治州技工学校新建了3.9万平方米教学、实训、宿舍等设施。学院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86万元;图书馆达1.7万平方米,藏书51.2万余册;155个实验室,120个专业实训基地,182间多媒体教室,300余间各类实验实训室。这些优厚的教学资源双方共享,利用高效,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最大地发挥着作用。 瞄准趋势,做实对接,助推了教学质量的优质化 准确定位,快速转型,深度创新。这是湘西职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破局之道。 瞄准趋势,比照需求,湘西职院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立品牌、以创新求发展”为办学理念,大力开展了“学历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四大教育工程,提出了“专业盯着产业走,教学围着企业转”的思路,瞄准市场的人才需求,做实对接,形成专业优势,乘势崛起,攀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技工(中职)高职教育集团化运行是职院的深度创新之路,不仅提升了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还全速推进了技工教育的全面提质。目前,湘西职院学生规模已达到10911人,其中,湘西自治州技工学校学生规模已达到805人,学生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湘西州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十一个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之一,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全国开展科技扶贫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农业部“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旅游已成湘西自治州的龙头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十二五”大湘西开发的热潮,将湘西的旅游发展推向黄金时期。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1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5亿元。蓬勃的湘西旅游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 在省人社厅、州人社局的支持下,学院与技工学校着力加强旅游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烹饪等特色专业的建设,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技能培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有校内集中实训、“景点景区讲解教学实习”、“酒店顶岗实习”、“旅游企业勤工俭学”、“毕业实习”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005年,旅游管理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示范专业”;2012年被评为学院特色专业;2014年被确定为湘西自治州精品专业;2015年被确定湖南省高职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旅游管理系连续5年荣获湘西自治州旅游人才培养先进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湘西自治州旅游人才的摇篮”,被湘西自治州旅游局盛赞为“人才培养有作为、传承文化有特色、服务地方有成效、示范教育有经验,社会评价有声誉”。 在学院,得益于技工(中职)高职教育集团化运行的专业还有很多。目前,学院与技工学校共建有中高职、中职(中技)专业44个,涵盖农林牧渔、旅游、财经、电子信息、制造、轻纺食品、艺术设计、土建、材料能源、文化教育等十个大类17个小类。共拥有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个(旅游管理和畜牧兽医),省级精品专业1个(服装设计),省级特色专业1个(会计电算化),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建设项目2个(汽车检测与维修和畜牧兽医),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数控技术),院级特色专业6个。 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也令人瞩目。在近三年的全省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抽考中,湘西职院7个专业参加抽考,3个获得“优秀”。2013年,湘西职院会计电算化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两个专业抽考合格率均达到100%,位于全省高职前列。在近三年的全省专业技能大赛中,湘西职院共获得3个团体二等奖,12个团体三等奖。2012年湘西职院技工学校参加了由省人社厅、科技厅、省总工会、省信息办联合组织的全省“华中数控杯”专业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三等奖,7名学生获个人奖。 着眼发展,注重结构,助推了师资队伍的优质化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上世纪2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优秀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深度融合发展,让湘西职院在办学过程中锤炼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数控技术专业的副教授吴安军,就是一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代表。在当老师之前,他在一个机床厂担任副总工程师,进入技工学校后,他多次参加“国培”、“省培”,交流学习,反复琢磨实践教学、模块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将教学中的动手类课程比例提高到60%,让学生在“做中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他多次到新加坡、苏州、上海等地工业园区的一线生产线,去了解学习先进的数控技术。2004年11月,他又作为湖南省骨干教师前往德国培训一个月。如今,他不仅是响当当的数控车高级技师、数控加工中心技师,还荣获了省人社厅颁发的优秀教师、当选为学院第一届十佳教师。 方媛州是数控技术专业的另一位“双师型”教师。她不仅是一名高级技师,还花费10年课余时间特意为学习基础起点低的中职学生编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教材,已于2014年出版。她对学生亲切耐心,无论是午休时间还是周末,她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学生都亲切地喊她“方妈妈”。 旅游管理系的张金原老师,2006年来到学校任教,利用课余时间去旅游公司担任导游,这些实践经验又被拿到课堂上,成为教学的生动案例。2010年,她凭借过硬的素质和专业的讲解,荣获湖南省首届导游“金喇叭”奖,来找她培训导游的景点、企业更是络绎不绝,湖南芙蓉镇山水旅游公司还特意聘请她为“科技特派员”。 民间工艺美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水云,擅长蜡染艺术和土家族织锦,曾在多个织锦厂担任生产负责人,如今她已被职院“请”进校园,成立大师工作室,为学生开门授课,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播撒种子。 凤凰民间蜡染艺术家熊承早、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石惠云、湘西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彭晓君等一批“民间能人”,都走进湘西职院传教授业,倾尽自己毕生所学,成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眼光必须超前,必须要看到未来,着眼发展”,学院院长李光寒教授介绍说,该院近年来大力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订了“专任教师进企业”的培养计划,要求教师每年到企业锻炼时间达2个月以上,针对青年教师设立国内青年访问学者,送去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名校进修。人社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培训技工学校骨干教师10余名。目前,该院的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有100余人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1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职教先进工作者”,1人被授予“湖南省教育功臣”;近三年,该院教师申报有90余项国家级、省级教研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56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9项。 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助推了就业工作的优质化 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自身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客观要求。湘西职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该院各个系都有数量不等的校企合作单位,订单培养、零学费班、校中厂等相继开设,各专业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逐年迈上新台阶。 计算机专业以前在湘西职院并不突出。学院地理位置的劣势,决定了该专业在行业前沿信息方面的敏锐度,远远比不上深圳、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 如何在计算机信息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计算机系的教师们在多次调研后,决定走校企合作的捷径。 “我们主动出击,找到深圳市奋达培训学院合作,他们有更专业的技能培养,优厚的就业资源,而我们的学生更勤奋刻苦,能坐得住,在就业市场也颇具竞争力。我们的合作是双赢。” 该系负责人介绍,2011年,双方合作试水办班,招收了28名学生。去年毕业,有20余人在深圳华为公司就业,平均月工资达到8000多元,最高月工资达到12000多元,是名副其实的高薪班。“今年我们一口气招了5个班,200多名学生。” 除此之外,他们还与当地企业湖南马尔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园内成立“亮化工作室”,为学生实习、实训拓展新的平台。对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他们信心满满。 应用外语系是另一个在校企合作中发展起来的例子。机缘巧合下,长沙诺亚方舟小新星教育集团来到学校谈合作,长期需要学前教育类英语应用型人才。双方于2011年试水合作办班,企业方提供师资培训,还会对毕业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评估。 这批学生去年毕业,有95%留在企业上班,月薪平均在3000-4000元左右,其中姜仁志已经当上了校长助理。还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自己创业,学生曾雪就在自己家乡邵阳开办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接踵而来的还有深圳特蕾斯教育集团、长沙酷贝拉等企业,应用外语系在多元的校企合作中,也渐渐崭露头角。 而旅游管理系、电算会计系等老牌王牌优势专业,在更早以前就开始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在2011年,旅游管理系与湖南省康辉旅行社创新性地合作成立了湘西职院新康辉旅行社,聘请职院学生为员工,成为“校中企”,建立了一个无缝对接的岗位人才培新基地,为人才培养开创新的平台。如今这一模式正被其他职业院校效仿。 截至目前,学院已在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建立了125个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经过融合培养的毕业生由于素质优良,技能过硬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就业稳定率达90%以上。其中,供用电技术专业、数控专业、电力电子专业、模具专业分别牵手华电石门火电厂、杭州杰牌控股、中联重科、天通股份公司、新中合光电保靖有限公司、湘西经济开发区湖南顺登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采取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就业,让学生毕业就可直接上岗,确保了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引导、支持广大毕业生投身创业实践。2009届毕业生邓光勇在北京办了创引广告有限公司,公司拥有员工50余人,其中有很多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在其公司工作。 “现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我们湘西职院一定要借这股好势头,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融合技工教育发展,将专业建设朝纵深、优化方向发展,打开门来办职业教育,办大众化的职业教育,湘西职院还大有可为。” 身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学院党委书记吴正有,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